chanlin 寫:大部分商業錄音是多軌混音,
兩軌 16bit 混成一軌(還是存成 16bit),可以想像成 "雜訊相加變成一倍,動態被砍一半",混兩軌 16bit 後變成 15 bit 的精度。
4 軌錄音吃掉 2-bit,8 軌吃 3-bit,
大致是這樣。
不過喔,人耳聽起來的動態,混音時可用 compressor 等效果器去搞一稿.......32 軌 16bit 錄音不至於兩聲道時動態剩 12-bit
至於 16 bit 音樂檔要用 24 bit ......
一般說法是有利於數位音量控制,可降低音量且盡量不損動態與波形,
至於 32bit 或 64bit 運算,有複雜的 DSP 運算時則很需要,
把它想像成很多軌音源混成 2 聲道,不想損失精度或動態,先將來源調高若干 bit 數再去計算。
或者想知道理論的話請古歌 "round off error" 之類的,
如果當初看的規格沒錯的話,X-Fi 的 DSP 精度提升不少,它的數位音控的品質與 DSP,比前一兩代是不可同日而語,進步很大。
64-bit 或 32-bit,
那是資料長度,與作業系統無直接相關。
32-bit 作業系統,有人要寫支援 128-bit 甚至處理 256-bit 資料的 subroutine, compiler 或 driver + 應用程式,似乎也無不可。
像那個顯示卡的記憶體,從 64-bit 到 256bit 都有,可沒看過 128bit 或 256bit 的作業系統。
實用上倒是與 CPU 或 DSP 的結構有關。假如用 Fortran 去開發軟體,也不太會出現 24bit (3-byte)。
感謝兩位的回應,我知道取樣率和解析度的差別,雖然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關於錄音上,我覺得有過效果器特別是壓縮器之後,波形會變,wave的振幅差距會大幅下降,又可以再度把音量放大而且不會破掉...到最後整張專輯每一個track都很"大港"....好像很多流行專輯都是這樣,乍聽之下是很powerful啦(就很像我第一次聽到JBL的音響一樣),不過好像跟實際錄音的時候有很大差距,所以是有一些認識的人反而會建議壓縮器不要亂用。不過我也看過有人的作品明明音量不大,可是聲音卻異常飽滿,我有請教過,他說主要是mic pre和mic和空間的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______-
"可降低音量且盡量不損動態與波形"--我覺得這真的好困難,關於錄音還在學習中,我下次會試著用24bit做做看,因為之前都覺得反正最後還不是要壓縮成16bit,幹嘛那麼麻煩占硬碟空間。
而放音上總之依照chanlin的說法,64bit的播放器有他提昇音質的可能性就是了。那或許我這次重新rip會考慮都轉成wav...一想到就有點累...不過這次至少可以試試看是不是真的不同光碟機rip出來的品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