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我並不這麼認為,現場的定位是一定更好的。不信你也可以那個火柴盒四方搖看看。
在現場時,由於視覺的干擾,我們不太會去注意聲音的定位問題。哪有聲音,我們就往哪看。
哪會注意到什麼定位呢?可是聽耳機時,缺少了視覺的輔助。一個定位清楚的聲音,與視覺
無法對應,凸顯了聲音的定位。但我在聽假人頭錄音時,總覺得還是怪怪的,聲音方位和距離
雖然清楚,但很奇怪,並不真實。
對器材的追求, 個人覺得並沒有什麼錯誤, 多聽音樂跟追求更好的器材並不牴觸, 其實打一開始的耳機世界, 平價的東西有那些!?5000塊一台的耳擴是平價?還是幾千上萬塊一隻的 Alessandro 是平價!?在被戲稱耳機世界是 Alessandro、5842一言堂的時代, 什麼是平價!?
就好像追求同樣曲目不同版本的演奏一樣, 這就是多聽音樂嗎!?研究某指揮家、某樂團、某作曲的背後意義, 對大多數人來說, 不也是相同的道理!?欣賞音樂是很純粹的心, 跟追求器材是兩碼子事.
聽音樂就是聽音樂, 不管是什麼音樂, 個人喜歡就好, 不一定要什麼音樂討論的多熱烈才叫欣賞音樂.
當然在溝通時, 往往需要更多的共通語言, 論壇的功能就在交流、在建立一個彼此能接受的共識.
就個人而言, 至少這一年多來, 更明確的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所以選擇了 AKG, 也找到自己對幫助自己去喜歡更多音樂的好工具, 至少個人喜歡聽的音樂類型比以前廣太多了, 這就足夠了, 這也是建立這個耳機世界最大的期許之一.
至於天價器材, 那代表著夢想, 也許不實際, 也許很遙遠, 至少那給了人期待, 期待自己以後有能力擁有, 也是不錯的前進動力.
--
全世界的個人網站版工中,最遜、最窮的一個就素偶
不是怕天價 是怕激情
當然我也樂見有人當先鋒:bs:
為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
其實玩音響有需要這麼累嗎? 不是每個人玩音響就得研究音響!
我發覺很多人研究音響的出發點是 為了減少受騙的機會 或是要去一探他神秘的面紗
不過很多人不久後卻也深陷迷團之中.........
與其要這樣還不如只花一點時間在音響上 花多點時間在音樂上
多聽一些音樂種類我覺得比較重要!
多聽到一點點細節真的很重要嗎?
我發覺類如當鋪爵士這種錄音好的音樂 拿到很多音響系統上都很好聽
這種好聽的基礎 絕對不是在您買好標準精確的發聲儀器後才成立的!
其實很多人雖身擁昂貴銘器可是獲得的卻很空虛
這空虛感來自於習慣 買來一年的儀器聲音您已經習慣了(不再有新鮮感)
激情已然不再.....
激情使這場遊戲變得空虛
看到很多人一直升級 升級的結果有誰能保證一定比以前好
當然是沒人能保證一定更好 只是一時的激情演出而已
耳機世界給人的初次映像是"希望以低價超值的價錢買到好的聲音"
然而這半年來看到的結果是"一群人越來越激情的演出高價且難以估算價值的好聲音"
不知道如果我也深陷其中的話
到頭來會不會是"激情後的空虛" (好像買春後的感覺)
我講的定位不是這個... 前天才去了一場音樂會...
做在前排的中間...(皇帝位?) 閉上眼睛.. 聽一些爵士表演...
節目很精采... 聽起來整個聲音是很飽滿的包圍過來...
雖說閉著眼睛還是能判定左右方有兩個鼓手... 中間有幾種樂器...
但是在一個搭配好的樂團內.. 不同的樂器Double一樣的旋律實...
聲音不應該是分開的... 這點玩過室內樂的就很清楚...
兩個人做合奏的時候.. 兩隻長笛不能有一隻穿透力太過強...
通常演奏講究的是和諧...(Solo部分除外)
討論這個.. 跟早期古典音樂的用的多麥克風式錄音好像有點像乎?
變成是人在玩音樂... 聽說早年音樂系的學生賺外快的方式就是去錄音室幫人玩混音器...
而現今音響卻是逆錄音之道而行...(今天多為單麥克風的錄音)
值得省思...
----------------------------------
尋找好聲音,靠的是器材。
令人感動的聲音,才能算是好音樂。
我非常贊同JamesT的觀點, 音響工程真的是非常的複雜而且深奧, 這個領域原本學的人就不多, 而從事音響工作的又是少之又少. 以我部門的Audio team為例, 我們每週刊報徵才經過一年多, 來應徵這個項目只有三個人, 錄取一人, 那位還是我在網路上認識, 從國外將他請到台灣的. 同樣的,我們公司也不是音響業的, 不過公司卻有三台AP2, 其中兩台在我的Audio Lab.
做聲學研究是需要大量資金跟優質人力的, 資金對我服務的公司而言不是問題, 目前看來人力才是令我頭痛的問題, 在台灣的學校對聲學的研究主要在噪音抑制, 對於電聲與聽覺系統著墨不多. 因此在劣勢的人力資源下, 在與國外大型公司強大的聲學技術的競爭下, 直接的反映在產品的品質上.
有人會說聲音是主觀的, 好壞視個人喜好而定, 何必去了解這麼多呢! 但在商業模式的運作下, 大家的競爭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符合大多數人要求及喜好, 並兼具合理的品質與成本並能被大量的複製. 所以我們必須使用科學的方法有效的降低錯誤的機會或次數以便縮點研發時程, 找出關鍵的參數並將它數據畫, 這樣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有效的達成目標.
不過那是工作, 在DIY時, 目標就是以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及資源達到最接近完美的極致, 所以當然就是在個人財力所能承受的範圍內使用最趨近完美材料與架構, 來追逐心中的那個夢.
似乎有點理想主義, 現實是短視的政府和社會 ( 利益團體 ) 不會支持。
在台灣, 沒有人才的領域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傾全力投入發展, 二是就此放棄不發展。
似乎有點理想主義, 現實是短視的政府和社會 ( 利益團體 ) 不會支持。
在台灣, 沒有人才的領域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傾全力投入發展, 二是就此放棄不發展。
我選擇全力投入發展, 以台灣學校的經費大概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國際水平, 但是以我們公司一年數以億計的研發經費再加上數百位專業人員所建立下來的基礎, 我認為應該有能力在可預期的未來建立起足以傲視群倫的電聲學技術.
我不認為這樣對
公司求永續發展 需要有充沛不斷的新血加入
花在教育單位上的成效是無形的
是為公司目前投入的幾億作備援
我不認為草率的等著人才或者寄望對岸的人才是一件明智的選擇
對岸的人力資源或環境雖然很好
但是這是他們有所圖謀下刻意營造的好環境
翅膀長硬了會怎麼樣 誰也不知道!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47 位訪客